跳转至

初中化学笔记

U0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

一、\(化学\xrightarrow {研究} 物质\left\{ \begin{aligned} 性\ \ \ \ \ \ \ 质\\ 结\ \ \ \ \ \ \ 构\\ 组\ \ \ \ \ \ \ 成\\ 变化规律\end{aligned} \right.\)

二、化学史

  • 古代化学
  • 近代化学:道尔顿《原子论》、阿伏加德罗。
  • 现代化学:绿色化学。

三、元素周期表前20位

1 氢 \(H\) 2 氦 \(He\) 3 锂 \(Li\) 4 铍 \(Be\) 5 硼 \(B\)
6 碳 \(C\) 7 氮 \(N\) 8 氧 \(O\) 9 氟 \(F\) 10 氖 \(Ne\)
11 钠 \(Na\) 12 镁 \(Mg\) 13 铝 \(Al\) 14 硅 \(Si\) 15 磷 \(P\)
16 硫 \(S\) 17 氯 \(Cl\) 18 氩 \(Ar\) 19 钾 \(K\) 20 钙 \(Ca\)

U1 走进化学世界

U1-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

U1-1-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

一、物理变化:无新物质生成

特点:固液气三态的变化或形状改变

二、化学变化:有新物质生成

有新物质生成通常表现为:颜色变化、放出气体、生成沉淀等。

化学变化还伴随能量变化:吸热(外部温度变低)、放热(外部温度变高)、发光等。

注意

  1.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会伴随物理变化,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有化学变化。

  2. 爆炸可能是物理变化,也可能是化学变化。根本区别是看有无新物质生成。

  3. 燃烧、变质、腐烂等都属于化学变化。

⚠日照香炉生紫烟是物理变化(光的折射)

实验1-1
  1. 物理变化,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。

  2. 物理变化,硫酸铜晶体(\(CuSO_4·5H_2O\))(别称蓝矾、胆矾、五水硫酸铜)

  3. 化学变化,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蓝色的氢氧化铜(\(Cu(OH)_2\))絮状沉淀

  4. 化学变化,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(\(CO_2\))气体,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后,澄清石灰水变浑浊

U1-1-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

三、物理性质

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(颜色、状态、气味、硬度、熔点、沸点、密度、溶解性、挥发性、导电性、导热性、吸附性、潮解性、吸水性等)。

四、化学性质

物质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(毒性、可燃性、助燃性、稳定性、氧化性、还原性、酸性、碱性、腐蚀性、脱水性等)。

五、变化与性质

变化:动态过程

性质:固有属性(能、可、易、会、性)

六、性质与用途的关系

性质决定用途,用途反映性质

实验1-2:氧气、二氧化碳的鉴别

(1)燃着的小木条 ⚠注意:带火星的木条不能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

操作: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入两种气体中

现象:

  1. 燃着的木条在氧气瓶中燃烧得更剧烈

  2. 燃着的木条在二氧化碳瓶中熄灭

(2)澄清石灰水

操作:将澄清石灰水倒入两种气体中

现象:

  1. 澄清石灰水在氧气瓶中仍清澈

  2. 澄清石灰水在二氧化碳瓶中变浑浊

U1-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

一、描述实验:

  1. 方法:操作-现象-结论

  2. 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。

二、雾和烟的区别

  • 雾:液体小液滴

  • 烟:固体小颗粒

U1-2-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

三、蜡烛燃烧实验表达式🕯️:

\(石蜡+氧气 \xrightarrow {点燃} 二氧化碳+水\)

四、化学学习的特点

  • 关注物质的性质

  • 关注物质的变化

  • 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

U1-2-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

五、排水集气法

  1. 用水装满集气瓶,用玻璃片盖住瓶口,瓶内不留气泡。

  2. 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立在水槽中,将吸管伸入集气瓶口,吹气。

  3. 当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,表示气体收集已满,移出吸管,在水下盖好玻璃片。

  4. 将盖好的集气瓶移出水槽,正放在桌面上。

含量发生改变的:氧气(减少),二氧化碳(增多),水蒸气(增多)

U1-3 走进化学实验室

1.

可以作反应容器的玻璃仪器有:试管、烧杯、烧瓶、锥形瓶、集气瓶

🔥可以直接加热的容器:试管

❌不可以直接加热的容器:集气瓶、量筒

⚠加热时需配合陶土网使用的容器:烧杯、烧瓶、锥形瓶

2.仪器介绍(教材P151-152)

U1-3-1 化学药品的取用

3.药品取用

  • 三不原则:不用手拿、不直接用鼻闻、不用嘴尝。

  • 节约原则:液体1-2mL、固体盖满试管底部。

  • 处理原则:一般放入废物缸。

固体与液体的取用方法

(1)固体(盛放在广口瓶中)

  • 块状(镊子):一横二放三慢竖

  • 粉末(药匙/纸槽):一横二送三慢竖(送到底)

  • 用托盘天平称量定量固体(需用称量纸,若有腐蚀性用小烧杯、表面皿):左物右码,\(m_物 = m_砝 + m_游\)

(2)液体(盛放在细口瓶中)

  • 倾倒法:一倒二向三倾四紧挨

  • 用量筒和胶头滴管量取一定量的液体: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

  • 使用滴管取少量液体药品:垂直悬空滴入、胶帽保持在上

实验1-4
  • 澄清的石灰水中滴加酚酞溶液 现象:试剂变红

  • 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 现象:产生大量气泡

U1-3-2 物质的加热

酒精灯的使用(教材P21)

  • ⚠⚠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。
  • ⚠⚠⚠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。
  • 熄灭酒精灯时,应该用灯帽盖灭(盖两次)。(一定不要用嘴吹灭、用手指捏灭、用手指弹灭、用试卷打灭哦~)
  • 如果酒精洒出,在桌面上燃烧起来,不要惊慌,立即用湿抹布覆盖。

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

  • 试管外壁应当保持干燥,试管内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\(\dfrac 1 3\)
  • 试管架应该从试管底部套上、取下。夹在距离试管口\(\dfrac 1 3\) 位置处。
  • 应先让试管底部均匀受热,然后再用外焰集中加热。
  • 试管口不能对着人,防止液体暴沸溅出。
  • 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。

U1-3-3 连接仪器装置

5.正确连接仪器装置

教材P22

实验1-7:检查装置的气密性
  • 将装置组装好,将导管口伸入水面以下。
  • 双手紧握试管壁,观察导管口有气泡冒出,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。

U1-3-4 洗涤玻璃仪器

6.洗涤试管

教材P23

U2 我们周围的空气

U2-1 空气

U2-1-1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

一、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

\(汞+氧气\xrightarrow{△(加热)}氧化汞\)

\(Hg+O_2\xrightarrow{△}HgO\)

\(氧化汞\xrightarrow{△}汞+氧气\)

\(HgO\xrightarrow{△}Hg+O_2\)

🧪实验2-1: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

二、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

1.原理:\(P+O_2\xrightarrow{点燃}P_2O_5\)

现象:①产生大量白烟②烧杯内的水回流到集气瓶,瓶内液体上升约\(\dfrac 1 5\)体积

⚠️瓶底水的作用:吸收有毒的物质(五氧化二磷),防止污染空气。

2.误差分析

  • 小于\(\dfrac 1 5\):①装置漏气②红磷量不足③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
  • 大于\(\dfrac 1 5\):①红磷点燃后,未快速伸入集气瓶内②止水夹未夹紧

3.可代替红磷的药品:白磷、铜

\(Cu+O_2\xrightarrow{△}CuO(黑色固体)\)

条件①不能生成气体②能在空气中燃烧,消耗空气中氧气( \(Fe\) 不行)③不与空气中其它成分反应

三、空气的组成(体积分数)

\(N_2\) \(78\%\)\(O_2\) \(21\%\)\(CO_2\) \(0.03\%\) ,稀有气体 \(0.94\%\) ,杂质和其它 \(0.03\%.\)

四、纯净物与混合物

纯净物:①有化学式②与状态无关

如:液氧 \(O_2\) 、冰水混合物 \(H_2O\) 、铁水 \(Fe\) 、酒精 \(C_2H_5OH.\)

混合物:由两种及以上物质组成

如:纯净的空气、自来水、食盐、稀有气体、澄清石灰水、xx溶液、煤、石油、天然气、矿石、合金

U2-1-2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

五、空气中各成分用途

1、氧气:①医疗急救、供给呼吸②气焊气割(助燃化学性质)

2、氮气:①制造硝酸和氮肥(化学性质)②做保护气(化学性质)③冷冻麻醉,制造低温环境(物理性质)

3、稀有气体(惰性气体):作电光源、霓虹灯(物理性质)

U2-1-3 保护空气

六、保护空气

1.污染物:①有害气体:\(SO_2\)\(NO_2\)\(CO\)\(O_3②\)烟尘(可吸入物颗粒物\(PM_{10}\)、细颗粒物\(PM_{2.5}\)

空气质量指数越高,空气质量级别越高,空气质量越差。

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。

2.三大环境问题

①全球气候变暖(冰川融化)

②酸雨( \(SO_2\)\(NO_2\)

③臭氧层空洞(氟利昂等排放过多,会导致紫外线过强)

U2-2 氧气

一、氧气的物理性质

无色、无味、气体、密度大于空气,不易溶于水。

实验2-2: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的复燃

检验氧气的方法: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。若木条复燃,则是氧气。

二、氧气的化学性质

实验2-3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

1.硫 \(S\) (黄色固体)燃烧:

  • 空气中①发出淡蓝色火焰②放热③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

  • 氧气中①发出蓝紫色火焰②放热③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

\(S+O_2\xrightarrow{点燃}SO_2\)

瓶底水的作用:吸收有毒物质(二氧化硫),防止污染空气。

2.木炭 \(C\) (黑色固体)燃烧:

  • 空气中①发出红光②放热③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

  • 氧气中①发出白光②放热③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

\(C+O_2\xrightarrow{点燃}CO_2\)

缓慢伸入的目的:防止氧气受热散出。

实验2-4 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

3.铁丝 \(Fe\) (银白色固体)燃烧:

  • 空气中①不燃烧

  • 氧气中①剧烈燃烧,火星四射②放热③生成黑色固体

\(Fe+O_2\xrightarrow{点燃}Fe_3O_4(黑色固体)\)

4.镁 \(Mg\) 燃烧:

  • 空气中:①发出耀眼白光②放热③生成白色固体

  • 氧气中:更剧烈

\(Mg+O_2\xrightarrow{点燃}MgO\)

三、化合反应 P35(基本反应类型)

特点: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。

四、氧化反应

1.物质跟氧(氧气/某些含氧物质)发生的反应

2.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

3.氧化反应不一定有氧气参与

4.氧化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

U2-3 制取氧气

一、工业制取氧气(物理变化)

利用各物质沸点不同,分离液体空气(工业液氧:混合物)

二、实验室制取氧气

1.加热高锰酸钾(\(KMnO_4\))制取氧气

高锰酸钾:暗紫色固体

步骤:

  • 查(检查气密性)

  • 装(装药品,试管口放一团棉花)

  • 定(固定装置时从左到右从下到上,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)

  • 点(点燃酒精灯预热试管)

  • 收(当气泡均匀冒出时,收集气体)

  • 离(先将导管撤离水面)

  • 熄(熄灭酒精灯)

  • 拆(从右到左从上到下)

高锰酸钾分解v-t图

试管口放一团棉花:防止粉末进入导管

试管口略向下倾斜: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

先离后熄:防止水槽内的水回流炸裂试管

2.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

过氧化氢:无色溶液

可代替二氧化锰的:硫酸铜、氧化铜、红砖粉末

步骤:

①查(检查装置气密性)

长颈漏斗型:关闭止水夹,向长颈漏斗内注水,一段时间后,长颈漏斗内页面不下降(或形成一段稳定水柱),证明不漏气。

连接注射器:拉动注射器,产生气泡;推动注射器,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。则说明不漏气。

②装(装药品)

先固后液

③收集氧气(向上排空气法)

④验满氧气(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,若木条复燃,则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)

3.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(试管口无棉花)

氯酸钾:白色固体

二氧化锰:黑色固体,难溶于水

氯酸钾分解v-t图:(略)

U2-3-3 制取装置的选择

制取装置

发生装置(由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)

固体加热型、固液不加热型(长颈漏斗型[长颈漏斗下端管口要伸入液面以下,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]、分液漏斗型[可控制反应速率、可用注射器代替])

收集装置(由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决定)

排水法(不易溶于水、不与水反应,收集的气体较纯净,但不干燥)、向上排空气法(密度比空气大、不与空气成分反应,气体不纯净,但干燥)、向下排空气法(密度比空气小、不与空气成分反应,气体不纯净,但干燥)

三、分解反应(基本反应类型):一变多(见P39)

四、催化剂(P39)

U2-3-4 集气瓶(万能瓶)

1、向上排空气法

气体长进短出

2、向下排空气法

气体短进长出

3、排水法

瓶内装满水,气体短进长出

若长管处加量筒,可测量气体体积。

上方空气不影响测量

4、吸气除杂

气体长进短出

收集氧气不纯的原因

1、排水法时集气瓶内未装满水

2、未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就开始收集

3、向上排空气法时导管没有伸到接近瓶底

U3 物质构成的奥秘

U3-1 分子和原子

U3-1-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

一、分子是真实存在的,物质是由微粒(原子、分子、粒子)构成的

二、分子的基本性质

1、分子的体积、质量都很小。

2、分子在不断运动,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。

3、分子间有间隔(\(气体>液体>固体\)

​ 热胀冷缩:分子间隔改变,分子本身体积不变

4、分子相同,化学性质相同。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。

​ 分子的性质对原子同样适用

U3-1-2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

一、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

1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

2、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

3、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:在化学变化中,分子可再分,原子不可分。

二、

物理变化: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

化学变化: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

三、化学变化的实质:分子分裂成原子、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

四、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:

①所有的金属单质:\(Fe\)铁、\(Mg\)镁、\(Hg\)汞、\(Cu\)铜、\(Ag\)银、\(Au\)金、\(Pt\)

②稀有气体:\(He\)氦、\(Ne\)氖、\(Ar\)

③部分非金属单质:\(C\)碳、\(P\)磷、\(S\)硫、\(Si\)

五、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微观解释

由一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(纯净物不一定由一种“分子”构成)

由多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(混合物不一定由多种“分子”构成)

U3-2 原子的构成

U3-2-1 原子的结构

一、原子(不显电)

原子核

核外电子

①核电荷数=质子数=核外电子数=原子序数

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

③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(氢原子没有中子)

④不同原子,质子数不同(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)

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

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(即质子、中子的质量和,电子质量忽略不计)

二、相对原子质量

1、定义P56

\(Ar=\frac{m}{(m_{(c)}\times \frac{1}{12})}\) 【比值定义法,单位1】

⚠️注:Ar越大,该原子的质量就越大

2、推理公式

相对原子质量=质子数+中子数

U3-2-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

一、分层排布

原子层 1 2 3 4 5 6 7

原子核 近---------->远

​ 能量 低---------->高

二、原子结构示意图

三、核外电子排布规律

(1)第一层最多排2个

(2)第二层最多排8个

(3)第三层最多排\(2n^2\)

(4)最外层最多8个

(1-20号排布规律:2-8-8)

四、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

【结论1】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化学性质

【结论2】一般来说,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,化学性质相似

【结论3】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

U3-2-3 离子

一、离子

1、定义: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

2、形成:原子得失电子形成

​ 金属原子——失去电子——阳离子

​ 非金属原子——得到电子——阴离子

(特例: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,形成氢离子\(H^+\)

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:①稀有气体原子②离子

3、书写:在右上角先写数字(1省略),再标正负号

4、离子符号的意义:

5、常见原子的离子符号

image-20231005204609338

image-20231005204932781

二、离子化合物

1、构成:由阴阳离子构成,对外不显电;

2、组成:金属元素+非金属元素(特例:氧化汞由分子构成

三、物质由原子、分子、离子构成:

(1)由原子构成的物质

①所有金属单质②稀有气体③部分非金属单质

(2)由离子构成的物质:离子化合物(金属元素+非金属元素)

\(CuSO_4\)\(Cu^{2+}\)\(SO_4^{2-}\)

\(NaCl\)\(Na^+\)\(Cl^-\)

\(KMnO_4\)\(K^+\)\(MnO_4^-\)

(3)由分子构成的物质:除(1)(2)外所有物质

U3-3 元素

U3-3-1 元素

一、定义: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

①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,不同元素质子数不同

②元素的种类与其是否带电无关

③同种元素的原子可以有很多种

④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(如:\(Ne\)\(H_2O\)\(NH_3\)\(CH_4\)质子数都是10)

二、特点

①元素只讲种类,不讲个数

化学反应前后,元素种类不变。

三、元素含量

(1)地壳中:\(O\) \(Si\) \(Al\) \(Fe\) \(Ca\)

(2)空气中:\(N\) \(O\)

(3)生物细胞中:\(O\) \(C\) \(H\) \(N\) \(Ca\)

U3-3-2 元素符号

一、采用拉丁文首字母,大写

二、元素符号的意义

①宏观上,表示该种元素

②微观上,表示一个该原子

注1: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,元素符号有三层含义(③表示该物质)

注2:化学符号前有数字时,只表示微粒个数

U3-3-3 元素周期表简介

一、编排依据: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

二、编排结构

​ 横行——周期(7个横行7个周期)

​ 纵列——族(18纵列16个族)

三、排列规则

(1)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,最外层电子数从左至右依次递增

(2)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,化学性质相似,电子层数依次递增

U4 自然界的水

U4-1 爱护水资源

教材 P68-73

U4-2 水的净化

一、分类

纯水:\(H_2O\)、水蒸气、蒸馏水、冰水混合物(纯净物)

天然水:可溶性杂质(色素、异味、钙镁离子)、不溶性杂质(泥沙等)

二、实验室常用净水方法

1、沉淀

①静置沉淀

②吸附沉淀:加入明矾,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吸附杂质

2、过滤: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(除去不溶性杂质)

过滤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:玻璃棒、漏斗、烧杯

玻璃棒的作用:引流

一贴:

滤纸紧贴漏斗内壁

二低:

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

液面边缘低于滤纸边缘

三靠:

烧杯口紧靠玻璃棒

玻璃杯斜靠三层滤纸一边

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

⚠️浑浊的原因:①滤纸破损②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仪器不干净

⚠️过滤慢的原因:①过滤前未静置,固体杂质堵住滤纸孔②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,之间留有气泡

3、吸附:木炭、活性炭(表面疏松多孔)

4、蒸馏:冷凝管的水下进上出(充分冷却)

​ 蒸馏烧瓶中放几粒沸石:防止液体暴沸。

三、自来水厂的净水步骤

沉淀(加明矾)——过滤——吸附——投药消毒

四、硬水和软水

1、硬水: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。

​ 软水:不含/少含

2、检验方法

①取样于试管②加入等量肥皂水,震荡

若泡沫多——软水

若浮渣多——硬水

3、硬水软化方法

生活中:煮沸

实验室:蒸馏

U4-3 水的组成

一、氢气的物理性质

无色无味,密度比空气小,难溶于水

二、探究水的组成

1、生成水的途径

原理:\(氢气+氧气\xrightarrow{点燃}水\)

\(H_2+O_2\xrightarrow{点燃}H_2O\)

现象:①产生淡蓝色火焰②放热③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雾

结论: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

氢气具有可燃性,使用前要验纯

2、电解水的途径

(1)实验目的:探究水的组成

(2)操作注意:向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,增强水的导电性。

(3)实验现象:\(V_{(正极)}:V_{(负极)}=1:2\)

(4)实验原理:\(H_2O\xrightarrow{通电}H_2+O_2\)

(5)实验结论: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

(6)误差分析氧气和氢气的比例小于\(1:2\):①氧气不易溶于水,氢气难溶于水②氧气可能与金属电极发生反应

三、物质的分类

物质:

​ 纯净物:

​ 单质:\(N_2\) \(O_2\) \(O_3\) \(H_2\) \(He\) \(Ne\) \(Ar\)

​ 化合物

​ 氧化物

​ 其他:酸、碱、盐(\(KMnO_4\)

​ 混合物:

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(如\(O_2\)\(O_3\)

U4-4 化学式与化合价

U4-4-1 化学式

一、化学式的定义

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(教材P83)

⚠️一种化学式不一定只表示一种物质(红磷/白磷)(金刚石/石墨)

二、化学式的意义

(1)由分子构成的物质

化学式:①表示该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(宏观)③表示一个该分子④表示1个分子的原子构成(微观)

(2)由原子构成的物质

化学式:①表示该物质②表示该元素(宏观)③表示一个原子(微观)

(3)由离子构成的物质

化学式:①表示该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(宏观)③表示该物质中各元素离子个数的最简比

三、化学式周围数字的意义

1、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每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

2、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。只具有微观意义。

\(5Cl_2\)(五个氯分子、每个氯分子由两个氯原子构成) / \(5Cl\)(五个氯原子)

四、化学式的读法和写法

化合物写法的基本原则:金氢左,非金右。氧化物中氧在后。

化合物读法的基本原则:从右往左读。

“某化某”

“某酸某”:酸根离子与金属离子形成

“某酸”:酸根离子与H形成

“氢氧化某”:\(OH\)与金属离子形成

⚠️注:金属呈低价时,读作“某化亚某”

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

\(H\) \(Na\) \(K\) \(Ag\) \(+1\)

\(Ca\) \(Mg\) \(Ba\) \(Zn\) \(+2\)

\(F\) \(Cl\) \(Br\) \(I\) \(-1\)

通常\(O\)\(-2\)

\(Al\) \(+3\) 来,\(Si +4\)

C\(有\)+2和+4

+2+3\(Fe\)常有

+1+2\(Cu\)也有

\(S\)有-2+4和+6

负一氢氧(\(OH\))硝酸(\(NO_3\))根

负二硫酸(\(SO_4\))碳酸(\(CO_3\))根

负三价有磷酸(\(PO_3\))根

正一记住是铵(\(NH_4\))根

U4-4-2 化合价

一、定义:元素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,用来表示原子之间互相化合的数目。

二、实质: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。失去N个电子显正N价,得到N个电子显负N价。

三、表示方法(“1”不能省略,要写“+” “-”)

image-20231024092713435

四、意义:某物质中某元素化合价为某价

五、化合价的一般规律

①在单质里,元素的化合价为0

②在化合物里,元素化合价有正有负,且代数和为0。

③氧元素通常显-2价,氢元素通常显+1价(过氧化物中氧为-1价,金属的氢化物中氢为-1价)

④在离子化合物中,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,非金属元素显负价。

⑤一些元素在不同物质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

⑥在同一物质里,同一元素也可以显不同的化合价 例如:image-20231024095045347

⑦在原子团中,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该原子团的化合价且不等于0

六、化合价的运用

1、根据化合价书写离子符号

2、根据化学式求化合价

根据①化合物中正负代数和为0

​ ②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,且不等于0

3、根据化合价求化学式

方法:①最小公倍数法②十字交叉法

⚠️注1:原子团看成整体,两个及以上需要打括号

⚠️注2:与金属元素一起时,Cl一般显-1价,S一般显-2价

⚠️注3:+2价\(Fe\)读为亚铁,+3价\(Fe\)读为铁

⚠️注4:某某铵中,铵是\(NH_4^+\)

⚠️注5:化合价数字前必须要有正负号

\(Fe_2O_3\)

\(SO_3\)

\(Na_2SO_4\)

U4-4-3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

类型一:计算相对分子质量

符号Mr,单位“1”

解:\(Mr_{(H_2O)}=1\times2+16=18\)

类型二: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

解:在\(H_2O\)中,\(m_{(H)}:M_{(O)}=(1\times2):16=1:8\)

类型三: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(保留一位小数)

解:在\(H_2O\)中,\(H\%=(1\times2)/18=11.1\%\)

\(A_mB_n\)中,\(A\%=\frac{m_{(A)}}{m_{(A_mB_n)}}\times100\%=\frac{Ar_{(A)}}{Mr_{(A_mB_n)}}\times100\%\)

类型四:已知化合物的质量求某元素的质量

已知\(m_{(H_2O)}=1.8kg\),则\(m_{(H)}=\frac{1.8kg\times2}{18}\times100\%\)

类型五:已知某元素的质量求化合物的质量

已知\(H_2O\)\(m_{(H)}=0.2kg\)\(m_{(H_2O)}=\frac{0.2kg}{(\frac{2}{18}\times100\%)}=1.8kg\)

类型六:混合物中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

\(纯度=\frac{m_{(纯净物)}}{m_{(混合物)}}\times100\%\)

例:大理石中,\(CaCO_3\%=\frac{900kg}{1000kg}\times100\%=90\%\)

U5 化学方程式

U5-1 质量守恒定律

U5-1-1 质量守恒定律

一、实验探究

\(P+O_2\xrightarrow{}P_2O_5\)

\(Fe+CuSO_4\xrightarrow{}Cu+FeSO_4\)

二、质量守恒定律(P84)

1、注意:

​ ①参加:指有剩余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

​ ②质量总和

​ ③化学反应

2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

​ ①原子种类(元素种类)不变

​ ②原子数目(元素质量)不变

​ ③原子质量(物质的质量)不变


​ ①分子的种类(物质的种类)改变


​ ①分子数目(元素的化合价)可能改变

在证明质量守恒定律时,当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,一定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。

一切化学反应均遵循质量守恒定律。

U5-1-2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

一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,求某物质的质量

①恰好反应:是指物质都反应完,没有剩余

②充分反映=完全反应:指至少有一种物质被反应完,反应停止(可能有剩余)

U5-1-3 化学方程式

一、化学方程式的读法

①宏观读法:“+”读作“和”,“\(=\)”读作“反应生成”

②质量读法:\(n\times Mr\),比值不化简

③微粒读法:每几个某分子和几个某分子在xx条件下反应生成几个某分子

U5-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

一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

1、写

2、配

3、注条件

4、标暗箭 (“无中生有才放箭”)

二、配平的方法

1、令“1”法

注:有原子团时,先配平原子团

2、得失氧法(适用于\(CO\)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方程式的配平)

​ 一氧化碳前面的计量数与金属氧化物中氧原子的个数相等

U5-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

image-20240507205951407

U6 碳和碳的氧化物

U6-1 金刚石、石墨和\(C_{60}\)

U6-1-1 金刚石、石墨、\(C_{60}\)

一、金刚石、石墨、\(C_{60}\)是不同的碳单质

名称 化学式 结构 物理性质 用途
金刚石 \(C\) 框架式 坚硬 切割、作钻头
石墨 \(C\) 层叠状 质地软、有滑感、导电性能好 作电极、铅笔芯
\(C_{60}\) \(C_{60}\) 足球状 / 新型催化剂

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: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

石墨转换为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

二、无定形碳(主要含有石墨)

1、木炭

2、活性炭

3、炭黑:制墨水

U6-1-2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

一、常温下的稳定性

由最外层电子数(4)决定

二、可燃性

\(C + O_2 =点燃= CO_2(氧气充足)\)

\(2C + O_2 =点燃= 2CO(氧气不充足)\)

三、还原性

\(C + 2CuO =高温= 2Cu + CO_2\uparrow (置换反应)\)

现象①黑色粉末变红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

碳(\(C\))作还原剂,夺取氧,发生氧化反应,具有还原性

氧化铜(\(CuO\))作氧化剂,失去氧,发生还原反应,具有氧化性

⚠️①氧化-还原反应同时进行,不是基本反应类型

​ ②氧化剂被还原,还原剂被氧化。

U6-2 二氧化碳的制取

一、药品的选择

  1. 碳酸钠粉末与稀硫酸溶液反应(粉末反应太快,不方便收集)

$$ Na_2CO_3+2HCL=2NaCl+H_2O + CO_2\uparrow $$

  1. 大理石和稀硫酸溶液反应(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,覆盖在固体表面,阻止反应的进行) $$ CaCO_3+H_2SO_4 = CaSO_4+H_2O+CO_2\uparrow $$

  2. 大理石和稀盐酸溶液反应(不能用浓盐酸溶液,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,使二氧化碳不纯。

\[ CaCO_3+HCl=CaCl_2+H_2O+CO_2\uparrow \]

二、制取装置

发生装置:固液不加热型

收集装置: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(\(CO_2\)和水反应生成\(H_2CO_3\)碳酸)

三、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

  1. 加(先固后液)
  2. 验满二氧化碳: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,若木条熄灭,则\(CO_2\)已满

补充:检验\(CO_2\):通入澄清石灰水,若变浑浊,则为\(CO_2\)

原理: $$ CO_2+Ca(OH)_2=CaCO_3↓+H_2O $$ 有孔塑料隔板优点: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

条件:用于块状固液不加热型,粉末不可以🙅

四、工业制二氧化碳(高温煅烧石灰石)

U6-3-1 二氧化碳的性质

无色无味的气体,密度比空气大。能溶于水。

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,能溶于水

二、\(CO_2\)的化学性质

1、不能燃烧,也不支持燃烧

2、\(CO_2\)不能供给呼吸(灯火实验)

3、\(CO_2+H_2O=H_2CO_3\) \(H_2CO_3=H_2O+CO_2\)

4、\(CO_2+Ca(OH)_2=CaCO_3+H_2O\)

5、弱氧化性

U6-3-2 \(CO\)的性质

一、\(CO\)的物理性质

无色无味的气体,密度比空气略小

二、\(CO\)的化学性质

  1. 可燃性→作燃料(使用前需要验纯)

\(2CO+O_2=点燃=2CO_2\)

  1. 毒性

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是氧气的200~300倍

如若空气中的一氧化碳体积分数达到0.02%,人在其中2~3h

  1. 还原性

\(CO+CuO==Cu+CO_2\)

现象:①黑色粉末变红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

步骤:

一通:先通一氧化碳

二点:后点燃酒精灯加热

三灭:先熄灭酒精灯

四停:等到冷却后再停止通\(CO\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