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至

九年级历史资料

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

  1. 古代:上古文明时期、奴隶社会时期
  2. 文明:国家产生(西方标准)
  3. 原始社会末期,出现了城堡,军队,警察这些现象,一般视为国家政权的建立。为了管理国家,开始颁布法律文件,建立起一套政治制度,提出了一些思想主张。因为这些历史文化现象的出现,标志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。
  4. 上古文明时代,有大量奴隶从事生产,所以又叫奴隶社会。
  5. 从早期人类的出现到15世纪末,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(世界古代史)。1500年前后,开辟新航路,世界进入近代史。
  6. 马克思主义观点:原始社会-奴隶社会-封建社会-资本主义社会-社会主义社会(根据生产关系来划分)
  7. 生产关系是指:在生产过程中,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
  8. 奴隶主①占有土地②占有奴隶的人身,可以买卖杀戮奴隶③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。奴隶依附于奴隶主的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叫奴隶制度。
  9. 封建主①占有土地②部分占有农奴人身,不能买卖杀戮农民③部分占有农奴的成果。农民依附于封建主的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叫封建制度。
  10. 资产阶级①占有土地工厂②部分占有工人的成果③资产阶级与工人双方人身都自由平等,二者之间只是一种雇佣关系。这种雇佣关系叫资本主义制度。
  11. 上古文明/奴隶社会

(1)亚非文明/东方文明

古埃及、古巴比伦、古中国(夏.商.西周.春秋是奴隶社会阶段)、古印度(四大文明古国)

(2)欧洲文明/西方文明

古希腊、古罗马

  1. 早期人类文明的诞生地的共同特点:都诞生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(推论:文明的类型①地理上,大河文明②经济上,农业文明③政治上,实行中央集权制度)
第一课 古代埃及
  1. 位置: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,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。“尼罗河的赠礼”
  2. 尼罗河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埃及文明
  3. 发展:从3500BC出现小国家,3100BC左右初步统一(美尼斯),525BC被波斯灭亡,后被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占领。
  4. 文明成就:天文学(太阳历)、数学(建筑方面的计算需要)和医学(木乃伊/解剖学)成就最为突出

(1)天文历法成就:太阳历

(2)语言文字成就:象形文字(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)

(3)医学:木乃伊。制作木乃伊的过程实际上促进了古埃及解剖学的发展。

(4)古埃及文明的象征、标志性成就:金字塔。(法老的陵墓、侧面形似汉字“金”、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 象征,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,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)

(5)古埃及政治:法老的统治

①权力的象征:金字塔的修建,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。

②政权类型:“法老”集军、政、财、神等大权于一身(君主专制)(奴隶制)

自认为是太阳神之子,拥有绝对的权威(君权神授)

③王权衰落:金字塔越修越小,反映出法老的王权逐渐衰落。

  1. 一条大河(尼罗河)、两个法老(图特摩斯三世 最强盛、胡夫金字塔 最大)、三大文明代表(金字塔 最典型、象形文字、太阳历)
第二课 古代两河流域
  1. 位置:底格里斯河、幼发拉底河流域。“美索不达米亚”。西亚、中东地区。
  2. 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两河流域文明
  3. 土著居民、文明创立者:苏美尔人
  4. 发展:3500BC出现小国家,进入文明时代。BC 24世纪初步统一。BC 18世纪,汉谟拉比在位时期最强盛。1595BC被外族所灭,文明中断。
  5. 古巴比伦王国,汉谟拉比的统治,汉谟拉比国王:

①完成了国家统一

②实行君主专制制度,加强中央集权。集中了国家的全部实力,自称“众神之王”

③制定了《汉谟拉比法典》

④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最强盛时期。

  1. 文明成就:

(1)文字:创立楔形文字

(2)历法:根据月亮变化,创制阴历,设置闰月。

(3)数学:发明60进制

(4)文明标志:《汉谟拉比法典》(最易考成就)

①书写材料:黑色岩石

②书写文字:楔形文字

③政治思想:君权神授

④地位: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。

⑤内容:

a. 实行社会等级制:有公民权的自由民、无公民权的自由民、奴隶

b. 实行家庭奴隶制度(男性家长①对奴隶有生杀予夺的权利②对妻儿有绝对的权威)

c. 有许多租赁、雇佣、交换、借贷的规定,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活跃

d. 经典内容:以眼还眼、以牙还牙(同态复仇)

⑥意义:《汉谟拉比法典》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宝贵遗产,表明人类社会的法治传统源远流长

⑦实质:汉谟拉比法典,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,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。

  1. 两条河流(幼发拉底河、底格里斯河)、两次统一(前24世纪-初步统一、前18世纪-统一、最强盛)、两大文明代表(汉谟拉比法典、楔形文字)
第三课 古代印度
  1. 位置:南亚次大陆(包含今巴基斯坦、印度、孟加拉国)
  2. 印度河和恒河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印度文明
  3. 土著居民:达罗毗荼人;外来入侵:雅利安人
  4. 发展:前23-18世纪,早期文明:摩亨佐达罗、哈拉帕。1500BC雅利安人入侵印度(白色人种)。前6世纪,佛教创立。324BC,孔雀王朝创立,基本统一,达到文明鼎盛时期(首都:华氏城、国教:佛教),最终断绝。
  5. 文明成就

(1)文字:梵文

(2)数学成就:阿拉伯数字(名不符实、将错就错的概念)(印度人发明、阿拉伯人传播、欧洲人命名)

(3)社会制度:种姓制度

①内容:

A. 婆罗门(宗教人员):掌握祭祀、宗教大权(判定:不参与权利争夺,才可崇高地位)

B. 刹帝利(国王、武士、官吏):掌握军事、行政大权

C. 吠舍(雅利安人中的农民、牧民、商人):从事农业、畜牧业、商业

D. 首陀罗(被征服的原住民):从事农业、畜牧业、捕鱼业、手工业

E. 贱民:不可接触者,地位最卑贱

②特点:A各等级世代相袭B等级之间贵贱分明C职业世袭、不能跨越D不得跨越等级通婚(等级内部通婚)

③实质:种姓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

④影响:

a. 种姓制度有利于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安定。

b. 种姓制度制造了社会隔阂和阶层对立,使民众不能团结,国家难以形成凝聚力

c. 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进步

(4)宗教文化成就:佛教

① 时间:公元前6世纪

② 创立者:乔达摩·悉达多(佛号“释迦牟尼”,意为:“仁慈”“寂静”)

③ 教义:众生平等、忍耐顺从

④ 地位:曾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,是世界三大宗教(佛教、伊斯兰教、基督教)之一

  1. 两条河流(印度河、恒河),一种制度(种姓制度),一个宗教(佛教);

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

  1. 欧洲文明的发祥地:古代希腊
  2. 欧洲文明的另一重要源头:古代罗马
  3. 欧洲的两个古代文明代表: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
  4. 雅典以民主政治彪炳史册,罗马以法治成就彪炳史册。
第四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
  1. 古希腊的位置:欧洲东南部、巴尔干半岛、地中海东部
  2. 古希腊的地形特征:环海、多山、多岛屿——①不适合耕种,粮食不能自给②不便于联系、统一③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发展——①地理上:海洋文明②经济上:工商业文明③政治上:实行民主政治
  3. 古希腊的发展:2000BC-12C,克里特文明、迈锡尼文明;前12C-前8C,文明中断衰退,《荷马史诗》;

前8C-前5C中期,斯巴达城邦、雅典城邦。

  1. 古希腊文明的起源:爱琴文明(诞生于爱琴海地区):克里特文明、迈锡尼文明。
  2. 古希腊的城邦时代:

(1) 起止时间:前8C-前5C中期-334BC

(2) 含义:一个城市+周围农村=一个小国(城邦)

(3) 特点:小国寡民

(4) 代表:①斯巴达——尚武②雅典——民主政治

(5) 居民结构:

A. 公民

a. 贵族(特权基本被取消,仅保留贵族身份)(全权公民、政权掌握者)

b. 平民:①成年男性公民(全权公民、政权掌握者)②妇女、儿童(没有政治权利)

B. 非公民

a. 外邦人——自由人(没有政治权利)

b. 奴隶——不自由(没有政治权利)

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身份转换极为困难。社会结构固化。

  1. 两个典型城邦

(1) 斯巴达

  1. 面积最大的城邦
  2. 政治上,实行君主制(两个国王)
  3. 经济上,奴隶制盛行(奴隶主——斯巴达人)(奴隶——希洛人)
  4. 社会风气:尚武。斯巴达人从小接受军事训练。终生职业:打仗。

(2) 雅典

  1. 民主制度建立方式——三次改革

a. 前594年,梭伦改革,开启了民主政治(①公民按财产多少分为四等②四百人议事会)

b. 前509年,克里斯提尼改革,进一步完善(①取消公民等级②五百人议事会③陶片放逐法)

c. 前五世纪中期,伯里克利改革,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。

  1. 雅典民主政治的顶峰:伯里克利执政时期(约495BC-429BC)
  2. 民众参政的途径:

① 所有公职人员,从全体公民中,抽签产生(主席团成员及主席也是抽签产生)

② 所有公民直接参政

③ 10个主席团,轮流主持城邦政务

④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利机关

⑤ 建立津贴制度

⑥ 实行陶片放逐法,公民投票决定

  1. 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:妇女、外邦人、奴隶没有政治权利。
  2. 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:开启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先河,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。
  3. 亚历山大东征,建立亚历山大帝国。

(1) 亚历山大东征概况:公元前4世纪,马其顿的军队入侵希腊,希腊城邦时代就此终结。

(2) 把战争带给亚洲,把财富带给希腊

(3) 亚历山大帝国疆域:地跨欧亚非三洲

(4) 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:

1) 消极影响: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,给东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2) 积极影响:

①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

② 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

③ 开启了希腊文明东传的序幕

④ 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

第五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

  1. 地理位置:地中海中部,意大利半岛。
  2. 发展:1000BC-509BC,罗马城邦时代/罗马王政时代;509BC-27BC,罗马共和国时期;27BC-395AD罗马帝国时期;395AD-476AD,西罗马帝国、东罗马帝国分裂时期
  3. 罗马共和国

(1) 建立时间:509BC

(2) 意义:结束了近500年来的王政时代。(共和制相较于王政时代,最大差别就是不存在终生任职的王)

(3) 阶级结构:①贵族——统治阶级上层,享有特权(大奴隶主)②平民——普通人,自由民,没特权(中小奴隶主、贫困的平民)③奴隶——会说话的工具,不是人

(4) 罗马共和国的民主形式

① 元老院——掌握国家最高决策权,实际上的最高机构(300名贵族集体领导,不是专制)

② 2个执政官——主持国家日常政务,最高官职

③ 公民大会——是形式上、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构

④ 2个保民官——平民自选(目的:维护平民的权利,有权否决对平民不利的决议)

(5) 罗马民主的实质: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,普通公民参政机会少

(6) 《十二铜表法》的颁布

① 时间:450BC

② 地位:罗马(欧洲)第一部成文法

③ 根本目的: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(限制贵族对习惯法的曲解和滥用,平息平民的怒火)

④ 意义:《十二铜表法》是罗马法治建设的第一部,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。标志罗马法 律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,是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,是罗马法制的里程碑。

(7)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五件事:

① 前450年,颁布《十二铜表法》。

② 前3—2C,三次布匿战争,灭掉迦太基,称霸西部地中海。

③ 前2C,征服东部地中海,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。(征战动机:①掠夺财富;②贩卖人口为奴。)

④ 前73年,斯巴达克起义,沉重打击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。

⑤ 前49年,凯撒独裁。命人制作儒略历。

  1. 罗马帝国时期

(1) 罗马帝国时期的开始:27BC,屋大维实行元首制,共和制变为君主制;罗马共和国走向灭亡。

(2) 罗马帝国的黄金时期:2C,罗马和平时期,地跨亚欧非,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“内湖”

(3) 罗马帝国危机:3C,也叫3世纪危机。统治者争斗混战不断,人民起义此起彼伏。

(4) 392年,罗马帝国定基督教为国教,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

(5) 罗马帝国分裂:395年,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

(6) 西罗马帝国灭亡:476年,标志着欧洲奴隶制的结束,封建时代开始。

第六课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
  1. 希腊神话(特点:“神人同形同性”)
  2. 希腊文学:《荷马史诗》,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。是古希腊前12C-9C的唯一文字史料,所以这一时期也被称为“荷马时代”
  3. 希腊雕塑艺术——塑造人体美:掷铁饼者、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(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)。
  4. 希腊建筑——探索人的审美:雅典的帕特农神庙。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,柱身有粗有细。
  5. 罗马建筑——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,并有所创新:石拱门、穹顶。代表作品:大竞技场、引水道工程、凯旋门、万神庙
  6. 希腊哲学——发现人的理性

(1)德谟克利特: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。他率先提出原子论,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微小的“原子”组 成。

(2)苏格拉底:①将思考转向人类社会,终生探讨人的灵魂、美德和幸福等问题,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 者。②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有系统的问和答③主张“认识你自己”,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 义。

(3)柏拉图: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、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“希腊三贤”。

(4)亚里士多德:①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,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②创立了逻辑学、解剖学等新的学科 ③名言:吾爱吾师,吾更爱真理。

  1. 罗马法学——体现人的理性

(1)罗马共和国时期:《十二铜表法》,意义:是罗马法治建设第一步,是欧洲法学的渊源。

(2)罗马帝国时期:万民法、经济法、众多的法律概念

(3)东罗马帝国,查士丁尼统治时期:《罗马民法大全》,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

  1. 罗马历法:埃及太阳历-儒略历(凯撒于45BC颁布)-基督教历法(4C开始作为基督教历法)-格列高利历(现行公历)(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颁行新历法,沿用至今误差累计十余天)

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

  1. 封建时代:中古史、中世纪(5C-15C末)
  2. 宗教:基督教兴起
  3. 经济:庄园经济、城市复兴
  4. 文化教育:教会神学对文化绝对控制、大学兴起
第七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
  1. 基督教(世界信徒最多、影响最广泛的宗教)

(1) 教义:耶稣是“救世主(基督)”,忍受苦难,死后可以升入“天堂”

(2) 组织:教会

(3) 经典:《圣经》

(4) 传播与发展:

①早期基督教反对罗马暴政、谴责富人剥削,教徒寄希望于天国,不愿意崇拜皇帝为神明,遭到长期迫害。

②2 世纪以后,基督教教义发生变化,宣扬忍耐服从、君权神授,有利于罗马的统治。

③4世纪末,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,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。

④5 世纪末,法兰克王国推行基督教,将信奉基督教作为国家的宗教制度。之后,基督教不断传播,成为 西欧民众普遍信奉的宗教。

  1.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巩固

(1) 背景: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,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,被称为“蛮族王国”,其中最为强大的是481年由克洛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

(2) 命名: 486年击溃西罗马在高卢的残余势力,占领高卢地区。以他祖父的名字命名为墨洛温王朝,以巴黎为都。

(3) 巩固措施:

措施一:皈依基督教,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。

措施二: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,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的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。

措施三:不断对外扩展(六世纪中期,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国家,版图延伸到高卢南部地区,东到莱茵河东岸)

(4) 封君封臣制

① 采邑制改革:也叫查理·马特改革

② 内容:封君(赐地的人)向封臣(接受封地的人)提供土地和保护,封臣向封君效忠和服兵役。

③ 特点:a.权利与义务交织,有一定的契约意义b.严格的等级性:依次隶从,不能越级管辖(我的附庸 的附庸,不是我的附庸)

④ 实质:封建社会等级制度

(5) 查理曼帝国

① 背景:8世纪,查理(“欧洲之父”)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。

② 巩固:

a. 四处征伐。800年前后,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、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 广大地区,与原来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,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。

b. 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,征收“什一税”。王权与教权的联盟,教会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 精神堡垒

③ 形成:

时间:800年;国王:查理大帝(查理曼、罗马人的皇帝);国家被称为:查理曼帝国

④ 分裂:814年,查理曼去世,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。843年,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,将帝国一分为三,形成以后德意志、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。彼此不存在隶属关系。

第八课 西欧庄园
  1. 庄园的出现与盛行:庄园出现于9世纪,盛行于11世纪,主要分布于西欧乡村地区。
  2. 庄园的性质:在领主的统治下,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。
  3. 庄园的经济概况:

(1) 人员构成:①统治者:领主(受封的封建地主)②居民=佃户:农民(自由)、农奴(缺少自由)

(2) 土地构成:

耕地:①自营地:领主直接经营的耕地②份地:佃户使用,自营地之外的耕地,且只拥有使用权(条 件: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)

非耕地:③共用地:全体佃户共同使用的林地、荒地

(3) 领主与佃户的关系

①统治与被统治、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(剥削方式:劳役地租(主要)+捐税)②有一定的契约关系

  1. 庄园的政治情况——庄园法庭

(1) 职责:行使司法权

(2) 主持者:领主或他的管家

(3) 审判范围:①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②佃户之间的纠纷

(4) 特点:①无固定地点②无固定时间

(5) 惩罚手段:罚金

(6) 法律依据:习惯法或村法

(7) 法庭的作用:①维护领主的利益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,维护了佃户的权益③维护庄园公共秩序

第九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
  1. 自由和自治城市

(1)城市的复兴

① 时间:10世纪起

② 根本原因:生产力的发展

③ 代表:英格兰——伦敦,法兰西——巴黎,意大利——威尼斯、米兰、佛罗伦萨

④ 特点:a.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,相对安全的地方b.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c.规模小、人口少

(2)争取城市和自治的斗争

① 背景: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,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控制城市

② 手段: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

③ 结果:出现自由城市(市民是自由人,享有财产权,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,不得向市民任意 征税)和自治城市(有权选举市长、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)

④ 取得形式:从国王或领主手里获得“特许状”

⑤ 评价:a.对国王:削弱了领主割据势力,获得城市的拥护b.对城市: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和特权

c.取得自由、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或领主的控制,因为城市贵族一般是国王的支持者

  1. 城市居民的身份

(1)居民构成:手工业者(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,家庭手工业)和商人(专事商业和贸易)

城市居民的行业组织——行会

(2)居民来源:周围农村(庄园)外逃的农民或农奴(在城市中住满一年零一天即可享有自由)

(3)早期资产阶级的形成:

① 原因: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,城市中一种新的阶层诞生:市民阶层(城市的手工业者和商 人)

② 分化:市民阶层产生贫富分化: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、商人和银行家——早期的资产阶级形成(城 市复兴最深远的影响)

  1. 中世纪文化:大学的兴起(12世纪)

(1)本义:大学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保护自身权益的团体或行会

(2)原因:①经济的发展、城市复兴②希腊罗马、阿拉伯文化的传播

(3)特权:①免赋税特权②司法特权(大学师生们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判断,须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)③教育自主权(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,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。)

(4)代表:博洛尼亚大学、巴黎大学、牛津大学

(5)地位(评价):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

(6)大学的课程设置:基础性课程(文法、修辞、算术、几何、天文)专业课程(法学、医学、神学)

第十课 拜占庭帝国和《查士丁尼法典》
  1. 拜占庭帝国的由来:330年,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在拜占庭设立新都,后来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。罗马帝国分裂后,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都城,因此东罗马帝国也被成为“拜占庭帝国”。
  2. 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期

(1) 统治者:查士丁尼527年继任东罗马帝国皇帝

(2) 繁荣表现:编纂《罗马民法大全》

① 组成:

《查士丁尼法典》529年——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汇编,剔除相互矛盾的条例。

《法学汇纂》——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。

《法理概要》——指导学习法律的文献

《新法典》——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

② 内容:仍然承认奴隶制,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。

对财产、买卖、债务、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。

③ 地位: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。

④ 精神:法制精神

  1. 十字军东征

(1)时间:1095-1291

(2)背景:拜占庭皇帝求助西欧封建主

(3)目的:①掠夺东方财富②消灭异教徒

(4)结果:十字军东征最终失败,拜占庭帝国受到严重危害

  1.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:1453年,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,改名为伊斯坦布尔,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
  2. 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:

(1)政治斗争频繁

(2)统治者心态保守、固步自封、缺少创新

(3)长期的战争导致财政枯竭

(4)外族的不断入侵

  1. 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

(1)特征: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

(2)独特的拜占庭文化,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

(3)保存了大量的希腊、罗马古籍,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丰富精神营养。

  1. 拜占庭帝国兴衰的启示: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,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。

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

第十一课 古代日本
  1. 日本的统一:1-2世纪,日本有100多个小国。5世纪,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。
  2. 大和国:

(1)统治者:“大王”

(2)统治形式: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

(3)王室和贵族拥有自己的私有领地,领地上的居民以“部”的形式组织生产。

(4)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,地位近似于奴隶

  1. 大化改新

(1)时间:孝德天皇即位,年号大化。646年开始,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,进行了一系列改革,史称“大化改新”。

(2)背景:6-9世纪,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,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,推动日本进行改革

(3)内容:政治上,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,地方设立国、郡、里三级,由中央派官治理。

经济上,废除一切私地、私民,将土地、部民收归国有,成为公地、公民;

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,每隔六年授田一次,不能终生使用,也不能买卖。

统一赋税

(4)意义: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

  1. 幕府统治

(1)背景:大化改新数百年后,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。贵族、豪门、寺院大量购买、兼并土地,建立庄 园。大庄园享有“不输不入”的特权,既不向国家纳税,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,干涉庄园事务。中央对 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,社会局势动荡。

(2)武士团的形成: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,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,组成一种血 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,成员称为“武士”。小的武士团追随、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,组成大 的武士团。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,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。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, 逐渐形成了武士道。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,而是他的主公。

(3)镰仓幕府:12 世纪晚期,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,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“征夷大将军”称号, 设幕府于镰仓。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、军事权力,日本由此进入近 700 年的幕府统治时期

(4)幕府统治时期,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。幕府首领“征夷大将军”名义上由天皇任命,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 落,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,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。

第十二课 阿拉伯帝国
  1. 伊斯兰教

(1)创立者:穆罕默德

(2)创立时间:7C

(3)诞生地:麦加城(亚洲)

(4)主张:忍耐顺从

(5)创立背景:6 世纪末 7 世纪初,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过着游牧生活,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, 相互仇杀。氏族部落盛行多神崇拜,麦加等地信奉安拉,但并不排斥其他神灵。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 的宗教思想,于 7 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。

(6)宗教经典:《古兰经》

(7)宗教社团:622年于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

  1. 阿拉伯帝国

(1)雏形的产生:630年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占领麦加,之后半岛各个部落纷纷表示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 位,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。

(2)扩张和发展:穆罕默德逝世后,他的继承者(被称为“哈里发”)继续扩张,至8世纪中期,阿拉伯帝 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洲,成为当时疆域最大的帝国。

(3)哈里发的统治:哈里发是专制政体的最高首领,掌握政权、军权、神权。既是帝国最高元首,又是全体 穆斯林的宗教领袖。

(4)帝国的灭亡:从九世纪起,帝国内讧不已,十字军东征消耗了帝国的实力,1258年被蒙古人所灭。

  1. 阿拉伯文化

(1)文化成就:

① 阿拉伯数字:改造古印度人的数字,形成我们现在使用的“阿拉伯数字”。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。

② 医学:《医学集成》《医典》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。

③ 文学:《天方夜谭》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。

(2)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: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,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。

(3)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:

① 统治者“哈里发”重视知识,认为“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”

② 830年,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“智慧宫”。

③ 鼓励翻译人才,“赏赐黄金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”

④ 吸收消化外来文化,同时创造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

第五单元 走向近代——资本主义萌芽时期

  1. 走向近代含义:世界开始过渡到资本主义时代
  2. 14、15世纪,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并逐步发展,欧洲开始酝酿一场重大变革。
  3. 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,促进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。
  4. 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,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,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。
  5. 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欧洲殖民者在美洲、亚洲和非洲的殖民掠夺,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,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,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条件。
第十三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
  1. 经济:资本主义萌芽;社会:资产阶级出现
  2. 中世纪晚期,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,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。
  3.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(经济发展)

(1)租地农场(农业)

① 农村的新变化:

1) 垦殖运动的发展

a. 条件:生产力的发展

b. 时间:11C

c. 垦殖者:领主组织、多数是农民自发开垦

d. 垦殖地:垦殖者成为这些新开发地区的主人

2) 农奴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(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) 3) 农奴缴纳迁徙税,离开庄园(成为自由劳动力) 4) 农奴的逃亡 5) 庄园面临的问题:人口锐减、劳工短缺、耕地荒芜,庄园制经济逐渐瓦解。

② 建立租地农场:14世纪中叶以来,富裕农民通过承租、购买领主的土地,或者转租、购买其他佃户 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,建立租地农场。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,并将产品推向市场。

③ 租地农场特点

1) 土地逐渐集中 2)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,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(雇佣关系) 3) 将农产品推向市场

(2)手工工场(手工业)(这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,说明欧洲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)

① 小型手工作坊得到发展

② 出现分散的手工工场

③ 出现集中的手工工场

(3)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影响: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,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 主义化,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。

  1. 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(社会结构)

(1) 农村:富裕农民、骑士

(2) 城市:市民阶层

第十四课 文艺复兴运动(“人”被发现)
  1. 概述:文艺复兴是14-17世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、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动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的运动。
  2. 文艺复兴的兴起

(1) 文艺复兴的背景

(2) 兴起概况

① 时间:14C中叶开始,持续300多年

② 地点:意大利(佛罗伦萨、威尼斯)

③ 兴起的原因

1) 经济: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) 阶级:资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 3) 思想:教会和神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4) 文化传统:意大利较多地保留了希腊、罗马的古典文化 5) 现实因素:黑死病在欧洲流行,使人们对宗教信仰与旧有生活方式产生反思与怀疑

④ 主张:

1) 以人为中心 2) 发扬人的个性 3) 享受现世

⑤ 核心思潮:人文主义

⑥ 方式: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,但对古典文化并非是简单的“复兴”,这其中有继承,更有创新

⑦ 实质: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教会“神权至上”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。

  1. 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

(1) 早期代表——但丁:

① “文艺复兴的先驱”:意大利佛罗伦萨诗人,现代意大利语奠基者

② 代表作:《神曲》借梦游三界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,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,把许多主教、僧侣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,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。

③ “文学三杰”:但丁、彼得拉克、薄伽丘

(2) 鼎盛时期代表——达·芬奇

① “世界科学史上罕见的多才多艺的学者”:意大利人,是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著名画家和科学家。他广泛涉猎数学、物理、生物、解剖、地理、工程和军事等各个学科领域

② 代表作:《蒙娜丽莎》《最后的晚餐》

③ “美术三杰”:达·芬奇,拉斐尔(《西斯廷圣母》)、米开朗琪罗(《创世纪》《大卫》)

(3) 后期代表——莎士比亚

① “最伟大的戏剧家”“时代的灵魂”: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,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。作品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,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。

② 代表作:《哈姆雷特》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

  1. 文艺复兴的影响

(1)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——欧洲思想近代化的开端。

(2) 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。

(3) 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。、

第十五课 探寻新航路(“世界”被发现/地理大发现)
  1. 时间:1500年左右,世界近代史的开端
  2. 背景:

(1) 原因

① 根本原因:商品经济发达,新兴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。(资本主义萌芽)

② 社会根源:《马可·波罗行纪》的影响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。

③ 直接原因: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(传统商路受阻)

(2) 条件

① “地圆说”的流行

② 指南针、罗盘技术的应用

③ 欧洲造船技术的发展

④ 主观条件: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

  1. 主要航路:

(1) 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

(2) 达·伽马到达印度西海岸

(3) 哥伦布发现美洲

(4)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

  1. 影响

(1) 积极

① 新航路开辟以后,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,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。

② 欧洲与亚洲、非洲、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,往来日益密切。世界市场开始形成。

③ 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,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。

④ 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

(2) 消极

① 拉开殖民掠夺、侵略和扩张的序幕,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。

第十六课 早期殖民掠夺
  1. 殖民掠夺:指比较强大的国家采取军事、政治和经济手段,占领、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、民族和落后地区,将其变为殖民地、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。其手段包括武装占领、海外移民、海盗式的掠夺、欺诈性的贸易、血腥的奴隶买卖和种族灭绝等。
  2. 原因

(1) 根本原因:中世纪晚期,西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,需要拓展市场、推销产品,寻找原料;

(2) 直接原因(条件):新航路的开辟

100.概况

(1) 最早的国家(葡萄牙、西班牙)

① 殖民范围(葡萄牙):亚洲(中国台湾)、非洲、拉美

② 殖民方式(葡萄牙):

1) 建立殖民据点(马六甲、印度果阿、巴西、中国澳门)、商站 2) 控制商路(印度洋-太平洋) 3) 劫掠式贸易

③ 殖民范围(西班牙“无敌舰队”):美洲

④ 殖民方式(西班牙“无敌舰队”):

1) 建立美洲殖民大帝国 2) 奴役印第安人开采金银 3) 开发种植园,黑奴贸易

(2) 最重要的国家(英国)

① 参与原因

1) 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,手工业迅速发展,需要海外市场。 2) 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,成为海上霸主

② 过程(争霸战争):

③ 殖民方式(最典型)

1) 在北美建立殖民地,发展种植园。生产英国工业所需的棉花、烟草、蓝靛、蔗糖等原材料。种植园和黑奴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。 2) 主导三角贸易(以黑奴贩卖为中心)

④ 殖民机构(相关史事):16、17 世纪,在国王的特许下,英国成立了多个贸易公司,如从事波罗的海沿岸贸易的东陆公司、经营奴隶贸易的非洲公司和垄断东方贸易的东印度公司。这些贸易公司成为英国进行殖民贸易的先锋队。

(3) 荷、法、英殖民争霸

① 荷兰一度控制了从波罗的海、印度、和美洲的全部贸易,被誉为“海上马车夫”

② 法国加入殖民争霸,先后在北美洲、非洲和亚洲建立法属殖民地

③ 英国打败“无敌舰队”、英荷海战、英法七年战争,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。英国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,自诩为“日不落帝国”。

101.影响

(1) 积极影响

① 客观上有利于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,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。

② 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,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③ 加速物种、商品和文化的交流。

(2) 消极影响

① 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。

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

102.17、18世纪,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。在欧洲,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,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统治,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。

西方政治近代化的开始:三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(英国资产阶级革命、美国独立战争、法国大革命)

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

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】

103.根本原因: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。

104.直接原因:查理一世的专制独裁统治,解散议会。

105.领导阶级:资产阶级和新贵族。

106.导火索:苏格兰起义

107.议会资本主义力量 王权封建力量

108.开始标志:1640年,议会重新召开,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

109.革命废除了君主制,但没有终结个人专权的统治(克伦威尔“护国主”独揽大权)

110.后续:1660年,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接受了议会的邀请,同意了议会提出的条件。英国恢复君主制。

111.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: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,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,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,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,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。

【权利法案】

112.背景: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继位后,恢复天主教和专制制度,进行反攻倒算,激起人民反抗。

113.1688年,英国发生“光荣革命”政变(没有流血的革命),废黜詹姆士二世,迎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。光荣革命宣布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。

114.1689年,议会通过了《权利法案》,英国议会的权力此后逐渐超过国王,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。

115.内容:议会定期召开;议员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;征税权属于议会;国民可以自由请愿;国王不经议会许可,不能随意废除法律,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,不得征收捐税;今后任何天主教徒都不能担任英国国王,国王也不可以和天主教徒结婚。

第18课 美国的独立

【美国独立战争】

116.开始标志:来克星顿的枪声

117.导火索:倾茶事件(波士顿市民乔装成印第安人登上东印度公司的商船,把300多箱茶叶抛入大海)

118.根本原因: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。

119.目的:1.民族解放 2.发展资本主义

120.1775年5月,在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,会上,华盛顿强烈主张武力反抗英军。会议一致决定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,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。

121.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,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,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122.美国成为第一个反殖民胜利的独立国家。

123.意义:

(1) 使美国获得独立

(2) 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

(3) 对以后欧洲法国大革命和拉美革命奠定基础。

【独立宣言/1787年美国宪法】

124.1776年7月4日,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起草的《独立宣言》,标志着美国诞生。

125.内容:人人生而平等,享有生命权、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。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。

126.性质:《独立宣言》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件,被称为“第一个人权宣言”

127.局限性:《独立宣言》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,事实上,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。

128.萨拉托加大捷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;约克镇激战中,英军不敌美法联军,被迫投降。

129.1783年,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。标志着美国真正独立。

130.1787年,各州派出代表齐聚费城,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召开制宪会议。制定出了“1787年美国宪法”。

131.分权制衡: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,总统、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地方政府分享权利;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。

132.性质: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。

133.局限性:允许奴隶制的存在;不承认妇女、黑人和印第安人享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。

第19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

134.法国资产阶级革命:1789~1794

135.性质: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、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。

136.根本原因:法国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。

137.启蒙运动

(1) 核心思想:理性主义

(2) 内容:宣传自由、平等和民主,反对专制;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;

(3) 中心:法国

(4) 实质:反对旧制度的思想文化运动

(5) 性质: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,为法国大革命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。

(6) 相关名人

① 伏尔泰,“旗手”,推崇英国的政治制度“君主立宪制”

② 孟德斯鸠,“最博学的启蒙学者”,提倡分权制衡的政治模式。

③ 卢梭,主张最大限度地让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。

138.外部原因:支持美国独立战争使得法国政府债台高筑。

139.巴士底狱被攻占:7月14日,巴黎民众以死伤百人的代价,攻占了象征国王统治的巴士底狱,意味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,这一天也被定为法国的“国庆日”。

【人权宣言】

140.时间:1789年8月,制宪议会通过了《人权宣言》

141.内容:

(1) 宣告了人权、法治、自由、分权、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。

142.《人权宣言》的历史进步性:

(1) 提倡平等、人权法治等色彩

(2)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则,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。

143.1791年,制宪议会制定了宪法

(1) 内容:

① 废除了旧制度,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。

② 1791年宪法把《人权宣言》作为宪法的组成部分置于宪法正文部分之前。

③ 局限性:宪法把公民分为“积极公民”和“消极公民”两部分。

144.路易十六叛国,通敌,1792年废除君主制,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后,通敌信件败露,1793年被送上断头台。

145.为防止法国大革命传播,欧洲英国、荷兰、西班牙、普、奥等国组成反法联盟。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平息了国内保王党复辟势力的叛乱,打退了反法联军,将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

146.热月政变:雅各宾派在平叛过程中打击面过宽(用力过猛),导致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。

147.法国大革命的影响:

(1)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,确定了民主共和制

(2) 传播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,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

(3) 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,具有世界性影响

【拿破仑帝国】

148.雾月政变:1799年11月,拿破仑·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,组成了一个新的政府。

149.成就:

(1) 很快建立起一套高效率的国家机器。

(2) 改善财政和发展经济,大力发展工商业和农业。

(3) 主持制定了民法典,名为《拿破仑法典》(《法国民法典》)

150.拿破仑法典

(1) 内容: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。

(2) 时间:于1804年颁布实施。

(3) 影响: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《拿破仑法典》为参照蓝本

(4) 军事:打败反法联盟。

151.拿破仑远征

(1) 进步性:废除各地封建特权

(2) 局限性:对当地人民进行压榨和掠夺

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

152.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,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。

153.19世纪40年代,马克思主义诞生。

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(西方经济近代化的开始)

154.三个代替

(1)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

(2) 工厂代替工场

(3) 现代工业社会代替传统农业社会

155.政治前提: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

156.根本原因: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

157.直接原因: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,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

158.1765年,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,将它命名为“珍妮机”

159.工业革命:生产领域的革命性变化

160.工业革命的意义:

(1) 进步性:

①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,人类进入了“蒸汽时代”

② 19世纪中期,英国已成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(世界工厂)

③ 改变了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

④ 促进了城市化进程

⑤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

(2) 局限性:

① 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,阶级矛盾尖锐

② 加强了欧美列强的殖民掠夺,改变世界格局,东方从此从属于西方

【瓦特改良蒸汽机】

161.18世纪中期,瓦特对蒸汽机作了改良,19世纪30年代,瓦特改良后的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。

162.影响:

(1)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,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

(2) 使得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。

(3) 工厂可以设在远离河流的地方。

(4) 进入19世纪,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,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。

163.铁路时代

(1) 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、廉价、便利的交通

(2) 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

164.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启示

(1)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,坚持科教兴国战略,培养科技人才

(2) 鼓励科技创新,增加科技研发投入,奖励发明

(3)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,在发展经济和科技的同时,要注意环境保护,走可持续发展路线

第2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

【马克思主义】

165.理论基础: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出现

166.阶级基础: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。

167.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:马克思主义哲学、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

168.地位:

(1) 是科学的理论,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

(2) 是人民的理论,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

(3) 是实践的理论,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

(4) 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,始终站在时代前沿(第一国际、巴黎公社、十月革命、中共)

(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: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、科学发展观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)

【共产党宣言】

169.出版:1848年,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《共产党宣言》在伦敦出版。

170.内容:

(1)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全部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

(2) 资本主义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

(3) 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。

(4) 工人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,但他们相对日益贫困。

(5) 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 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 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进行无产阶级革命。

171.意义:

(1)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,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(理论意义)

(2) 从此,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(现实意义),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,并蓬勃发展

【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】

172.第一国际的成立:1864年,英国、法国、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,史称“第一国际”。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创始人之一。

173.第一国际把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联合起来,以提高工资、缩短工时、改善劳动条件为目标进行经济斗争。

174.巴黎公社建立的背景:1970年,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,社会矛盾激化。

175.巴黎公社的建立:1871年3月18日,巴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,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政治。3月28日,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——巴黎公社

176.巴黎公社的失败:5月28日,资产阶级反动政府勾结普军联合反扑,公社失败。

九年级下册

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

第一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

【拉丁美洲独立运动】

177.性质:民族解放战争——反抗殖民统治,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

178.拉丁美洲的范围: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。

179.斗争爆发的根本原因:西班牙、葡萄牙残暴的殖民统治

180.时间:18世纪末19世纪初

181.外部原因:受到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

182.性质:是一场反抗殖民统治,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。

183.范围:北起墨西哥,南到阿根廷

184.玻利瓦尔:由北向南,解放了哥伦比亚、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,成立了“大哥伦比亚共和国”。

185.圣马丁:由南向北,领导了阿根廷、智利和秘鲁的独立运动。

186.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“解放者”

187.意义:

(1) 粉碎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,赢得了民族独立,奠定现代啦没政治版图

(2) 鼓舞了殖民地、半殖民地人民为争取独立而斗争的热情

【印度民族大起义】

188.根本原因:英国的残暴殖民统治。

189.直接原因

(1) 英国从印度进口大量棉花,并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。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,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。

(2) 英国殖民统治者兼并印度王公的土地

(3) 英国殖民者取消了对印度土兵的较优厚待遇,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(涂油子弹事件)

190.1857年,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。代表领导人物:章西女王。

191.意义:

(1) 国内: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,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

(2) 国际: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

第二课 俄国的改革

192.俄国建立的背景:东斯拉夫人的一支-基辅罗斯等早期国家-被蒙古征服-莫斯科公国崛起-16C初建立起统一的俄罗斯国家

【彼得一世改革】

193.背景: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,俄国盛行农奴制,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。工商业的发展及其缓慢。

194.目的:①全面向西方学习②加强中央集权和农奴制

195.性质:封建性质改革

196.做法:

(1)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,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。

(2) 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,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,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。

(3)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,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

(4) 推行文化教育,派遣留学生,创办科学院,开办学校,创办报纸。

(5) 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。

197.意义: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,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。(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)

198.局限性:农奴制进一步强化,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。

【农奴制改革】

199.根本原因: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的经济发展

200.目的:维护沙皇统治

201.性质: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

202.1861年,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

203.意义: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改革废除了农奴制,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,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。

204.局限性:农奴制的残余依然存在,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。(仍存在封建君主、封建地主)

第三课 美国内战

205.根本原因:南方农奴制种植园经济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

206.南方7个州宣布退出联邦,成立“南部同盟”

207.1861年4月,南方军队挑起战争,美国内战爆发,史称“南北战争”

208.战争初期,南方早有军事准备,北方接连失利。北方人民组织示威游行表示强烈不满。

209.北方胜利

(1) 颁布《宅地法》,缴纳10美元,在美国西部获得一块土地,耕种满5年就拥有这块土地

(2) 林肯发表《解放黑人奴隶宣言》,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,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。

(3) 作用:深得人心,调动了农民和黑人的积极性,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。

210.林肯之死:1865年,林肯被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刺杀。

211.美国内战的实质: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。

212.影响:维护了国家的统一,废除了奴隶制,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最大障碍(最大:奴隶制度;第一个:英国殖民统治)

第四课 日本明治维新

213.根本原因:幕府统治阻碍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。

214.经济危机:①手工工场倒闭②黄金大量外流③物价飞涨

215.社会危机:农民、城市贫民和下级武士的处境不断恶化

216.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起了倒幕运动

217.1868年,倒幕派在京都发动了“王政复古”政变,支持天皇亲政,强令幕府将军“辞官纳地”。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,结束了幕府统治

【明治维新】

218.时间:1868年

219.方式:以西方为榜样,全面改造日本

220.性质: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。

221.目的:富国强兵、摆脱民族危机、维护统治

222.措施:

(1) 政治上,废藩置县,加强中央集权。

(2) 军事上,实行征兵制,建立新式军队(最具侵略性)

(3) 经济上,推行地税改革,以“殖产兴业”为口号,大力发展现代经济(最能体现改革性质)

(4) 社会生活上,提倡“文明开化”,向西方学习,改造日本的教育、文化和生活方式(提高了国民的素质 最具长远眼光的措施)

223.明治维新的影响:

(1) 通过明治维新,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,由封建社会逐渐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(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)

(2) 实现了富国强兵,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

(3) 但是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,军国主义色彩浓厚。

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

第五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(世界市场最终形成)

224.时间:19世纪六、七十年代——20世纪初

225.政治前提: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

226.经济基础: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,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,科学研究也去得了重大进步。

227.特点:

(1)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。

(2) 在几个先进的主要资本国家同时发生

(3) 重心在重工业部门

(4) 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(如日本)

228.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,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——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

(1) 美国·爱迪生:发明耐用的白织灯泡、碱性蓄电池、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,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活力发电站。

229.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。

(1) 重大时间节点

① 1876年,德国·奥托制造出第一台煤气内燃机

② 1883年,德国·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

③ 几年后,德国·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

④ 19世纪80年代,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。

⑤ 1913年,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,带来的汽车制造业的革命。

(2) 意义:

① 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,在交通运输领域内引发了一场变革。

② 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,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。

【化学工业/新材料】

230.重要时间节点

(1) 1867年,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,后来他又研制出无烟炸药。诺贝尔的发明,在军事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。

(2) 1869年,美国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,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。

(3) 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。

231.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

(1)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,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

(2) 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,成为工业化强国。

(3)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,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,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及帝国主义阶段过渡

(4) 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,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

(5) 造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,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。

第六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

232.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

(1)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,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。

(2)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,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,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,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,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。

(3) 教育的普及,提高了欧美国家的大众文化水平,促进了社会发展。

233.城市化

(1) 原因: 工业革命开始后,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,城市规模越来越大。

(2) 问题

① 起初城市通常缺乏独立的规划,城市的环境很差。

② 19世纪中期以后,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,一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。

234.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

(1) 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水和废气,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,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。

(2) 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,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。

第七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

235.科学家:

(1) 英国·科学家·牛顿: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。

① 天文学、数学、力学有杰出贡献

② 万有引力定律、光学分析、微积分学(三大成就)

③ 1687年,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》,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

(2) 英国·生物学家·达尔文

① 1859年,《物种起源》

② 进化论(打破了神创论),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

236.文学家:

(1) 法国·作家·巴尔扎克

① 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。

② 巴尔扎克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,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

(2) 俄国·作家:列夫·托尔斯泰

① 代表作:《战争与和平》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《复活》

② 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

③ 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。

237.音乐美术大师:

(1) 德国·贝多芬

① 代表作:《英雄交响曲》,表达出贝多芬对自由、平等和博爱的渴望。

(2) 荷兰·梵高

① 代表作《夜间的咖啡馆》《向日葵》(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)

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

第八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
  1. 世界现代史:20世纪初至今
  2. 【第一次世界大战】

(1) 根本原因: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

(2) 两大军事集团

① 同盟国:德国(核心)、奥匈帝国、意大利(后来加入协约国作战)

② 协约国:英国(核心)、法国、俄国

③ 性质:两个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

④ 主要矛盾:英德矛盾

(3) 具体原因: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,冲突不断

(4) 目的:重新瓜分世界,争夺世界霸权

(5) 导火索:萨拉热窝事件。

(6) 开始标志:1914年7月,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,向塞尔维亚宣战。一战爆发。

(7) 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,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。

(8) 欧洲战场:西线(德法英)、南线(奥意赛)、西线(奥德俄)

(9) 转折点:1916年凡尔登战役,死伤百万人,挫败了德军的进攻。

(10) 美国最开始保持中立,同交战双方交易,大发战争财。后来德国损害了美国的利益,1917美对德宣战。

(11) 中国、巴西后来加入协约国一方,中国派出十几万劳工到欧洲战场。

(12) 影响:

① 一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,给世界带来了沉重灾难。

② 客观上推动了新式武器的研发,交战国在战争中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装备,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。

③ 大大削弱了的欧洲的力量,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。

④ 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,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。

(13) 性质: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、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(非正义)。

(14) 启示:反对战争,以和平手段解决冲突。

第九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

【十月革命】

  1. 时间:1917年11月(俄历10月)
  2. 背景

(1) 经济上: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,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,但相对落后。

(2) 军事上:一战激化了俄国国内矛盾

(3) 1917年3月,俄国发生二月革命(性质:资本主义民主革命),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,建立了集产阶级临时政府。(此时出现两个政府:资产阶级临时政府、工兵代表苏维埃,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是全国革命的领导中心)

(4) 直接原因: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、土地和面包的要求。

(5) 临时政府还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(七月流血事件)

  1. 1917年11月6日晚,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——斯莫尔尼宫。第二天,十月革命获得胜利。
  2. 特征:中心城市暴动,武装夺取政权。(中国:农村包围城市,武装夺取政权)
  3. 启示:立足国情,实事求是。

【苏维埃政权的建立】

  1. 标志:1917年11月7日晚,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,标志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。
  2. 内容

(1) 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专柜当地的工农代表苏维埃。

(2) 大会通过了《和平法令》,建议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国立即停战或开始和谈,缔结不割地、不赔款的合约。

(3) 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,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,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。

  1. 措施

(1) 政治上: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,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。

(2) 军事上:废除了旧的常备军,组建了红军。

(3) 经济上:

① 将大工业、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,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

② 所有制:废除土地私有制,没收地主、皇室和教会的土地,分给农民耕种

(4) 外交上:

① 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

② 退出一战

(5) 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,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,巩固了新生政权。

(6)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,实行余粮收集制、取消自由贸易、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须品。

  1. 性质: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
  2. 意义

(1)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

(2) 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,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。

(3) 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,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,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。

第十课 《凡尔赛条约》和《九国公约》

【巴黎和会·凡尔赛条约】

  1. 时间:1919年1月
  2. 地点:凡尔赛宫
  3. 性质:帝国主义分赃会议
  4. 凡尔赛条约:协约国与德国签订的《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》
  5. 内容

(1) 领土:重划德国疆界,阿尔萨斯-洛林归还法国,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

(2) 军事: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,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,德国不得设防;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,不许德国拥有空军,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。

(3) 政治:德国承认奥地利、波兰等国独立;

(4) 赔款: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,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

(5) 殖民地: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(最能体现和会性质)

  1. 巴黎和会还决定建立国际联盟,但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外。
  2. 影响

(1) 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、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

(2) 人们怨恨《凡尔赛条约》,复仇情绪蔓延

(3) 造成了各大国家之间的新的矛盾,为二战爆发埋下隐患。

【华盛顿会议·九国公约】

  1. 背景

(1) 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

(2) 日本实力增强,几乎独霸中国,英、美对此极度不安,力图遏制日本的扩张,三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。

  1. 1921年11月,美、英、法、日、意、荷、比、葡和中国等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。
  2. 1922年,九国代表签署了《九国公约》
  3. 九国公约是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
  4. 内容

(1) 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、独立和领土完整

(2) 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。

  1. 影响

(1) 《九国公约》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“门户开放”等目的

(2) 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

(3) 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

【凡尔赛-华盛顿体系】

  1. 实质: 一战后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。
  2. 评价

(1)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

(2) 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,为二战爆发埋下隐患。

【国际联盟】

  1. 背景:巴黎和会上,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,得到了和会参与国的认可。
  2. 时间:1920年1月,国际联盟正式成立,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。
  3. 国际联盟的宗旨:“促进国际合作,保证国际的和平和安全”
  4. 由于美国参议院认为巴黎和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,拒绝批准《凡尔赛条约》,也拒绝让美国加入国际联盟。
  5. 实质:是英、法操纵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。
第十一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

【新经济政策】

  1. 背景: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经济异常困难,社会矛盾加剧
  2. 内容:

(1)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(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)

(2)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,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,实行自由贸易(利用市场和商品发展经济)

(3)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(提高企业积极性)

(4)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(提高劳动者积极性)

  1. 影响: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,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,迅速缓解了危机,巩固了工农联盟,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。
  2. 启示

(1)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

(2) 从基本国情出发,实事求是

【苏联工业化】

  1. 领导人:斯大林
  2. 背景

(1) 苏联工业落后,经济落后

(2) 政治上被资本主义国家孤立敌视

  1. 时间:1926年,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。
  2. 特点

(1) 优先发展重工业

(2) 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

  1. 成就

(1) 1928-1937年,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、第二个五年计划,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。

(2)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、世界第二位。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。

  1. 对于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的评价

(1) 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间内,集中全国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实现现代化

(2) 另一方面,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,只是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。

【农村集体化】

  1. 背景

(1) 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,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。

(2) 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,解决粮食问题。

  1. 措施

(1) 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,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

(2) 加快组建拖拉机站,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

(3) 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

  1. 目的: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
  2. 实质: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
  3. 影响

(1) 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,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

(2) 推动国家工业化发展

【苏联模式】

  1. 背景: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,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
  2. 标志:1936年,苏联公布了新宪法(内容: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),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,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。
  3. 内涵

(1) 在经济方面,苏联模式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,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

(2) 在政治方面,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

  1. 影响

(1) 积极

①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

② 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

(2) 消极

① 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,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,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

② 片面发展重工业,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

③ 政治上权利高度集中,个人崇拜严重,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

  1. 启示

(1) 国家发展要重视民生

(2) 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,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

第十二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

【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】

  1. 背景

(1)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印度的民族主义者支持英国,同英国合作,幻想以此换取战后印度自治

(2) 1918-1919年,印度农业歉收、疾病流行

(3) 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

  1. 领导人:甘地
  2. 时间:1920年,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
  3. 内容

(1) 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

(2) 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

(3) 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,抵制英国商品

(4) 拒绝纳税

  1. 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,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,决定停止运动。
  2. 1930年,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(这次运动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,所以又被称为“文明不服从运动”
  3. 要求:

(1) 降低田赋

(2) 释放政治犯

(3) 废除食盐专卖法,带领数十名追随者步行到海边,自取海水制盐

  1. 尾声:一些地方发生武装暴动,殖民政府发布镇压令,逮捕甘地,数万人被判刑。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,双方妥协
  2. 意义:

(1) 动员了广大群众,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,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

(2) 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,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,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

(3) 局限性:没有实现自治

【埃及华夫脱运动】

  1. 背景

(1)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埃及沦为英国的“保护国”,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。

(2) 埃及经济快速发展,资产阶级逐渐壮大。

(3) 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,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

  1. 领导人:扎格鲁尔
  2. 1918年,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,他们同英国政府谈判,后来发展成为华夫脱党。
  3. 华夫脱运动的胜利:1922年,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。
  4. 影响: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【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】

  1. 目的:为了改变墨西哥的落后情况,保证宪法的实施
  2. 内容

(1) 打击寡头势力,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

(2) 推行土地改革,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,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

(3) 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,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

(4) 发展教育,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

  1. 意义: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,为墨西哥社会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

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

第十三课 罗斯福新政

【经济大危机】

  1. 时间:1929-1933
  2. 原因

(1) 主要原因:生产力不断提高,企业利润大幅增加,但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,购买力严重不足,导致生产过剩。

(2) 直接原因:出现了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

(3) 根本原因: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

  1. 特点

范围广:经济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(苏联未受波及),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,贸易额减少了2/3。大量企业破产,银行倒闭,失业人数激增

【罗斯福新政】

  1. 根本目的:维护资本主义制度
  2. 1933年3月,富兰克林·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,宣布实施新政
  3. 内容:

(1) 整顿金融体系,通过《紧急银行法案》,对银行业进行整顿,恢复银行信用。

(2)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(核心),通过《全国工业复兴法》(核心措施),制定公平竞争法规,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,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(缓和阶级矛盾)

(3) 调整农业政策,通过《农业调整法》,限制产量

(4) 推行以工代赈,兴建大量公共设施,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(目的:增加就业、刺激消费、稳定社会)

(5)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,通过《社会保障法》,建立社会保障制度(目的:保障人民基本生活,缓和阶级矛盾)

  1. 影响

(1) 美国经济开始复苏,工业生产有所恢复,就业人数逐步增加,人民生活得到改善

(2) 新政增加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,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

(3) 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(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,国家垄断资本主义)

(4) 局限性: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,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。

  1. 实质:是美国政府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
  2. 启示

(1) 适合国情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

(2) 经济发展必须符合经济规律

第十四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

【意大利法西斯政权】

  1. 法西斯主义的内涵:1.独裁统治2.极端民族主义3.军国主义
  2. 背景:意大利经济衰退,政治混乱,工农运动高涨,中央政府几乎瘫痪,墨索里尼乘机组织法西斯党。
  3. 建立标志:1922年,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,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。
  4. 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,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
  5. 1935年,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,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。

【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】

  1. 背景

(1) 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

(2) 希特勒利用民众对《凡尔赛条约》的不满,煽动复仇情绪

(3)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徒乘机大肆活动

(4) 1932年,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

  1. 标志:1933年,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
  2. 影响:二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
  3. 事件

(1) 纳粹党利用“国会纵火案”,打击德国共产党,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,接着纳粹党乘机解散了工会。

(2) 法西斯政权为了加强思想控制,还焚烧了大量的进步书籍

(3) 法西斯政权残酷迫害犹太人,犹太人的财产被无情地剥夺,几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。

(4) 希特勒大力发展军事工业,积极扩军备战。

① 1935年,德国公开撕毁《凡尔赛条约》,实行义务兵役制,建立起庞大的军队。

② 1936年,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

③ 1938年,吞并了奥地利

④ 1939年3月,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。

【亚洲策源地的形成】

  1. 背景

(1) 日本觊觎中国之心由来已久

(2) 在经济大危机中,日本经济受到重创

(3) 军部法西斯势力积极推动对外扩张

  1. 1931年,日本策划九一八事变,发动了侵华战争。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起点,解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
  2. 建立标志:1936年,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,建立法西斯专政
  3. 影响: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
  4. 法西斯势力的活动:

(1) 对内

① 对进步活动实行残酷镇压,并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,将全部国家机器纳入战争轨道

(2) 对外

① 制定了《国策基准》

② 日本制造七七事变,发动全面侵华战争。

  1. 【绥靖政策】实质:姑息纵容法西斯侵略
第十五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
  1. 原因

(1) 根本原因:帝国主义各国经济、政治发展不平衡

(2) 历史原因:凡尔赛-华盛顿体系对德、日的压制

(3) 直接原因:1929-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刺激

(4) 客观原因:在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的纵容下,法西斯国家更加猖狂

  1. 四大战场:欧洲西线战场、北非战场、欧洲东线战场及太平洋战场
  2. 轴心国:柏林-罗马-日本
  3. 1940年9月三国在柏林签署了《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》
  4.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意义: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
  5.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:珍珠港事件
  6. 东方主战场:中国战场
  7. 《联合国家宣言》的签署,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
  8.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:斯大林格勒保卫战
  9. 1943年11月,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会晤,发表《开罗宣言》,明确规定将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。
  10. 雅尔塔会议:①决定彻底消灭法西斯主义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。
  11. 影响:①加快了胜利的步伐②实际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,两极格局初步形成。
  12. 二战的结束:9月2日,日本签署投降书,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。
  13.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: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
  14. 胜利的原因:世界反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抗战
  15. 影响:

(1) 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

(2) 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,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

(3) 对维护世界和平、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。

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

第十六课 冷战
  1. 冷战的含义: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(1947-1991),以美、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。
第十七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
  1. 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

(1) 原因

① 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

② 马歇尔计划的援助

③ 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最先进的科学技术

④ 效仿美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制度,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

(2) 表现

① 20世纪50年代初

(3) 目的: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

  1. 欧洲走向联合

(1) 过程

① 欧洲共同体(经济联盟)

1) 前身

a. 20世纪50年代初由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的欧洲煤钢共同体

b. 1958年,六国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

② 欧洲联盟(经济政治联盟

1) 形成:1993年,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 2) 发展

a. 2002年,欧盟的大多数成语昂过开始使用统一的货币——欧元

b. 2013年,欧盟成员国已经达到28个

(2) 影响

① 促进了欧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

② 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

③ 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

  1. 美国的发展

(1) 美国经济特点

① 二战后初期,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(原因:拓展世界市场,应用最新科技成果,革新生产技术)

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,经济发展速度放缓(原因:西欧、日本的崛起;1973经济危机;美苏争霸消耗)

③ 20世纪90年代以后,经济进一步发展,出现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“新经济”

  1. 日本的发展

(1) 原因

① 外部原因

1) 二战后,美国歹毒占领了日本,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改革,推动日本政府颁布了“和平宪法” 2) 冷战开始后,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(对付中国、苏联),开始积极扶持日本 3) 日本为美国在亚洲进行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提供军需物资,大发战争财

② 内部原因: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,大力引进先进技术,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

(2) 表现

① 1968年,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

② 国际地位提高,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,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。

  1.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

(1) 概念:

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,又被称为“福利国家”制度,大体上包括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两大类,覆盖社会多个方面,使广大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。

(2) 原因: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

(3) 过程:

① 诞生:罗斯福新政时期,美国颁布《社会保障法》,实行养老金制度、失业保险制度,标志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。

② 发展

1) 1948年,英国建成福利国家 2) 法国、联邦德国称为福利国家 3) 20世纪50年代,美国几次修订《社会保障法》 4)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医疗保健服务、养老、住房、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

③ 评价

1) 积极: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,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。 2) 消极: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。 3) 消极:滋生懒惰,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;国家财政负担加重; 4) 第三次科技革命

(1) 时间:二十世纪四五十世纪以来

(2) 领域:原子能、计算机、航天技术、生物工程

(3) 核心: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

(4) 时代:信息时代

(5) 影响: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,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,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第十八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
  1.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

(1) 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

① 背景: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

② 国家:

1) 东欧:民主德国、南斯拉夫、波兰 2) 亚洲:中国、朝鲜、越南 3) 拉美:古巴

(2)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

① 背景: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,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

② 经济:1949年,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(作用: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经济困难;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)

③ 政治:成立“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”(作用: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)

④ 实质:

(3) 中苏互助

① 1949年,新中国成立,苏联就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

② 1950年,中苏缔结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

  1.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

(1) 背景:苏联模式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

(2) 赫鲁晓夫改革

① 内容

1) 政治: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) 经济

a. 农业:发展垦荒运动;发展饲料生产,广种玉米;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,改行收购制

b. 工业:改革工业管理体制

② 评价: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,并且存在严重偏差

(3) 勃列日涅夫改革

① 内容

1) 经济:推行“新政策”,要求加强科技进步、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2) 军事: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,把科技进步重心放在军事方面

② 重点:重工业

③ 结果: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,但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(国民经济畸形发展)

④ 评价: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

(4) 戈尔巴乔夫改革

① 内容

1)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——总体效果不佳 2) 政治体制改革:取消苏共领导地位,实行多党制;倡导“公开性”和“政治多元化”

② 后果:思想混乱,局势失控,各加盟国分离趋势加剧

③ 评价:突破了苏联模式,但是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,直接导致苏联解体

  1.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

(1) 东欧剧变

① 含义:指20世纪80年代末,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。

② 原因

1) 根本原因:照搬苏联模式,激化矛盾,引发危机 2) 客观原因: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,实行政治多元化;西方的“和平演变”战略

③ 表现: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;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

(2) 苏联解体

① 原因

1) 直接原因: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2) 根本原因: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(苏联模式)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3) 外因:西方国家实行“和平演变”政策

② 实质

1) 苏联分离成多个国家 2)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

③ 影响

1) 对社会主义运动: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2) 对世界格局: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,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3) 认识:

(1) 东欧剧变、苏联解体时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,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,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

(2) 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,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、复杂和曲折

  1. 启示

(1)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

(2) 大力发展生产力,提高人民生活水平

(3)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,维护党的领导地位

(4) 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

(5) 制定政策要符合本国国情,及时调整

(6) 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